——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老子研究院論道
□記者 王永劍 邱一帆/文 劉俊濤/圖
千年經典“活”在當下
11月1日,在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第二分會場,學者們圍繞“以儒道為主體之中華思想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普及暨當代社會運用案例闡釋”這一主題,結合具體實踐分享研究成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海外傳播建言獻策。
周口實踐:讓老子文脈活化傳承
“作為老子文化的繼承者,我們在受用這份遺產的時候,還要注意推動老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敝芸趲煼秾W院教授李曉英以“周口實踐”為切入點,詳解當地對老子文化的傳承與活化之路。李曉英經研究后發現,周口始終聚焦老子及道家道教文化的高層次發掘整理,深耕學術研究筑牢基礎,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影響,更注重用活文化資源。
“如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老子文化傳播從平面走向立體?!崩顣杂⑴e例道,2023年,周口市委宣傳部、周口日報社等單位聯合開展“社會現象圣哲看”系列文化普及活動,讓道德文明風尚悄然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生態智慧:儒道思想照亮現代發展之路
來自老子研究院的學者賀瑞雪認為,儒道生態觀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叭宓乐腔蹚娬{‘禁發有時’與‘因循自然’,這啟示現代環境治理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辟R瑞雪說。
在發展模式上,賀瑞雪提出,儒家“參贊化育”的能動性與道家“輔萬物之自然”的謙抑性相結合,啟示轉變發展方式,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等新興業態的發展,正是這種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賀瑞雪說。
傳播鏡鑒:找準共鳴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謝瑞臨通過研究《新維也納日報》中老子思想的傳播歷程,為當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提供了歷史借鑒。歷史上老子思想在歐洲的傳播高峰,正是因為切中了當地戰爭創傷后的精神困境。“把握時代脈搏,尋求情感共鳴是關鍵。今天的文化傳播,同樣需要精準把握社會關切、情感結構,在共情中建立對話基礎?!敝x瑞臨說。
謝瑞臨還提出,有效的文化傳播需要精英引導與大眾浸潤相結合。當下的文化傳播要通過豐富的文化產品與媒介形式,實現潛移默化的大眾浸潤,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第二分會場的熱烈討論,不僅展現了儒道思想在當代社會的多元價值,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傳播普及提供了寶貴經驗。相信隨著更多實踐案例的涌現與理論研究的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無為之境的新時代智慧密碼
梳理老子文化脈絡、揭示現實意義、凝聚文化共識……11月1日,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在老子研究院隆重舉行,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華等頂尖學者在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共同探討老子文化脈絡與現實意義,凝聚文化共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活水”。
新時代孔子與老子思想碰撞
作為先秦時期思想界的兩位巨擘,孔子與老子的思想碰撞不僅塑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脈絡,其對話中蘊含的智慧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F年90歲的陳鼓應現身說法,以自己學習、研究孔子、老子思想的經歷為例,鮮明地指出二者思想雖各有側重,但都為構建價值體系、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他進一步闡釋,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與孔子“仁者愛人”的倫理,共同勾勒出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獨特底色。陳鼓應認為,孔老對話激蕩著中國人本思想、人文情懷的發展,且具備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兩位歷史文化巨人的對話既涉及典章制度建構,也關注人類社會走向,并提出了如何在天下無道時堅持這一理想,開創性地開啟了中國文化、思想、哲學兩千余年的生生不息。
道家美德是當代精神支撐
王中江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卑美德,認為道家的謙卑倫理和智慧是老子開創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成了老子整體美德倫理和智慧的象征性及標志性符號。他以《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核心,深入闡釋老子倫理的深層內涵:“真正的德行不自我標榜,而是以虛心、柔和、謙下的態度處世。”
“這種謙卑并非軟弱,而是‘自勝者強’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就是謹慎從事和小心從事,有一種勇敢叫‘不敢’。”王中江特別強調,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老子謙卑的美德倫理對避免虛驕、務實前行意義重大。他指出,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知足不辱”等思想,可為化解浮躁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道法自然是思想自由
董振華圍繞《道德經》“無為”思想展開系統闡釋,將其置于世界觀、辯證法、實踐觀等框架中深入分析?!爸袊r耕文明孕育的‘天人合一’世界觀,與西方二元對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人道順應天道、自然即自由的哲學觀?!彼J為,這種世界觀為當代人突破工具束縛、追求精神自由提供了獨特的方案。
董振華還從辯證法角度解讀“有無相生”的智慧,強調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耙浴帢O生陽,陽極生陰’為例,要以包容心態接納矛盾,在變化中把握機遇。”董振華說。
學者們的深度解讀,讓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得以進一步彰顯。與會學者普遍認為,老子元典文化論壇已成為提升老子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論壇探討的命題,不僅關乎老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為社會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對凝聚文化共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儒道思想引領現代和諧
11月1日,在第十一屆老子元典文化論壇上,來自多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在第一分會場,以“老子、孔子交流會通之思想史意義暨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之現實意義”為議題,共同探討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儒道思想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
一眾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各展鋒芒,暢所欲言、交鋒觀點,碰撞出陣陣思想火花,為研討注入了活力。與會學者一致認為,老子、孔子思想的交流互鑒是中華文化發展的縮影,而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為當下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滋養與智慧啟迪。
研討中,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宋冬梅認為,老子與孔子的敬畏觀貫穿個人修身、國家治理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過程,儒道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宋冬梅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具“連續性”“創新性”與“互補性”,儒道思想雖特質迥異——儒家積極入世、道家超然出世,卻相互補充,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謝文康則聚焦于老子的“玄德”與“無極”概念。在謝文康看來,“玄德”是讓萬物復歸本真的盛大德行,“無極”是萬物出于性命之常的無法之法,老子主張以尊重萬物自然規律為天下法式,彰顯了對自然與萬物的敬畏之心?!斑@提示我們,最高明的治理并非依賴繁復的具體條款,而是創造一個能讓萬物(包括人與社會)按其本性順暢發展的環境,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式。”一位參會的學者表示。
以水為喻,可洞察思想的邊界。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瑩通過對《論語》中“知者樂水”與《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剖析,揭示了儒道兩家如何借助“水”這一自然意象來表達核心哲學觀念。儒家借水構建智德倫理,道家則以水投射“道”的自然本體。“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在于透過形象的符號,領悟其背后深層的哲學意蘊,并對思維工具本身保持自覺與反思。”參會學者一致認為。
老子、孔子的智慧穿越時空,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在當下,重新發掘老子與孔子思想中關于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古老智慧,不僅是對文化根脈的傳承,更是為我們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之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