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市委五屆八次全會精神之三
□本報評論員
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強調,要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朝著建設國家區域中心港口城市目標堅定邁進。這標志著周口發展進入以港賦能、向新求變、全面提升的新階段。
縱觀全會部署,一條鮮明的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依托周口得天獨厚的內河航運優勢,特別是沙潁河通江達海的條件和周口港作為河南內河航運第一大港的地位,做足“水”文章,激活“港”動能,以此撬動產業升級、城鄉融合、開放突圍,實現從傳統農業大市向國家區域中心港口城市的歷史性跨越。這是周口立足自身稟賦、把握時代機遇作出的戰略抉擇。
全會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重點,這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周口破解發展瓶頸、重塑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周口清醒地認識到,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難以支撐起現代化強市的宏偉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要立足現有基礎,推動傳統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做大做強,實現“老樹發新枝”;另一方面必須拿出更大魄力,集中資源培育壯大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以前瞻眼光搶灘布局未來產業,為“周口制造”注入強勁的科技基因和創新活力。歸根結底,周口的產業抱負是構建一個根基穩固、動能充沛、梯次合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讓農業大市也能挺起堅實的“工業脊梁”。
“臨港新城、開放前沿”是周口的發展定位,也是我們最大的特色和潛力所在。沙潁河這條黃金水道,是周口實現“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華麗轉身的王牌。全會對港口建設寄予厚望,明確提出要推進內河航運重要樞紐港口建設。當務之急是硬件先行,關鍵任務是構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水鐵公空”多式聯運體系。只有打通物流的“任督二脈”,實現貨物在周口的快速集散和高效轉運,才能將港口的樞紐價值最大化。然而,港口的意義遠不止于物流,港口經濟的關鍵在于產業集聚。因此,要精準招引“臨港偏好型產業”,讓周口港從貨物中轉站升級為產業聚集地,真正將這條黃金水道變成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和“新引擎”。
作為“中原糧倉”,農業始終是周口的根基和底色。全會對“加快率先建成農業強市”的部署,體現了對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深刻把握。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必須守牢的底線。同時,周口也在著眼于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和提質增效,加快推進國家農高區建設。要打造農業領域的“創新高地”和“科技引擎”,用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農業,在良種培育、智慧農業、綠色生產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讓優質的原糧轉化為高附加值的食品和工業原料,實現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的轉變,讓“糧倉”變“廚房”、“農田”變“工廠”。
全會高度重視文化繁榮興盛和生態環境保護這兩大關乎長遠競爭力和民生幸福感的軟實力。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守護好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等寶貴財富,讓文化“活”起來,傳承城市文脈。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旅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則是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戰略舉措,讓文化為城市增魅力、為經濟添活力。在生態環保方面,全會強調要加強流域保護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改善空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宏偉藍圖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關鍵一招。全會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首要的是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尤其要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各種隱性壁壘和“中梗阻”,讓企業在周口安心經營、放手發展。構建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的重要支點,旨在借助國家大市場,拓展發展空間。要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對接、借勢發展。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以改革破難題,以開放聚資源,向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刀,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市委五屆八次全會的部署目標清晰、路徑明確、舉措務實,深刻回答了周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向何處去”“如何走”的重大問題。機遇在前,實干為要。讓我們依托特色稟賦、搶抓時代機遇,堅持樞紐驅動、新質引領、城鄉共榮、綠韻文興,打造動能澎湃、活力四射、魅力獨具的現代化周口,譜寫以港興城高質量發展新篇章。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