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偉 鄭偉元 文/圖
7月3日上午11時,驕陽似火。在淮陽區白樓鎮衛生院,院長張祥云緊張忙碌著——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2年的他每天要接診120多名患者,上午11時對他來說才到“中場”。
見到記者到訪,60歲的張祥云起身相迎,講述起了自己的家族傳承。他是陳州張氏中醫婦科第六代傳人,如今是中醫婦科主任醫師。1846年,其先祖張大一受宋代著名醫學家許叔微醫學思想影響,跟隨許叔微的后人許老杰在今淮陽區葛店鄉行醫。
此后一百多年,張家五代人以陰陽五行、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思想,汲取先賢智慧,融合現代理論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不斷總結,形成了具有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復方用藥特點的中醫學術流派。他們不斷改進臨床技藝,在治療婦科疾病、胃病、中風等方面形成獨到見解。2022年,陳州張氏中醫婦科學術流派入選河南省首批優質中醫學術流派。2024年,陳州張氏中醫婦科入選淮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要看好病,辨證一定要辨好。張祥云認為,“辨證施治”是陳州張氏中醫婦科的根本遵循。辨證不僅要針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區分,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體質、病因、病機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以不孕癥為例,張祥云將該病辨證分為寒凝血瘀型、痰濕瘀阻型、氣虛血瘀型、腎虛血瘀型、肝氣郁結型等多種類型,而這些分型和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征、體型表現、具體癥狀等都緊密相關。
“這只是最初步的辨證分型,要想精準施治,還要再分型,針對病因病機個性化開方治療。”張祥云表示,腎虛血瘀還分為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而濕熱也有肝膽濕熱、下焦濕熱、熱毒熾盛等多種類型。他辨證如此明晰,既得益于家族長期以來的學術傳承,也來自每年接診萬余名患者所積累的寶貴經驗。
“我現在熟記1500余個藥方,辨證一出,方劑就在我腦子里檢索出來了,再根據患者情況加減用藥即可。”張祥云自豪地說,每天清晨,無論酷暑寒冬,他都要用一個小時背誦藥方、學習理論,再開始接診。如今的他,精通內科、婦科疾病和慢性病的中醫診治。
接診之余,張祥云也在積極培養第七代傳人,師承弟子蔡偉已跟師行醫19年,家傳弟子張乾坤也已學習4年有余。“師傅對待患者慈祥溫和,但對我們卻十分嚴厲。他布置的學習內容必須按時完成,還要求我們多讀經典醫書。”蔡偉說。
此外,張祥云還積極開展中醫婦科研究、撰寫醫案總結,參加國家級與省級中醫學術會議。近年來,他先后參加全國大型中醫藥理論研討會10余場,并多次作典型發言。
為老百姓看好病是張祥云的人生追求與價值所在。“我還要繼續努力傳承中醫藥文化,把中醫藥技術發掘好、保護好、發揚好,讓更多人認識中醫、認可中醫、熱愛中醫、相信中醫、支持中醫、運用中醫,讓中醫為更多患者服務。”張祥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