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昂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川匯區人和街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以下簡稱聯絡站)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日常工作,通過“網格化管理”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應急”向“主動服務”轉變,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注入強勁動力。
社區網格里的“夜行人”
晚8時,華燈初上,人大代表趙建國叩響三川水岸小區住戶的門?!袄畲蠼?,樓下廣場舞音樂有沒有影響您休息?”“王大爺,那邊廣場舞的音樂聲大不大?”他手中的民情日記本上寫著“廣場舞音樂是否影響周邊居民休息”。這是聯絡站推行“代表+網格員”聯動機制的日常場景——每周二、周四為夜巡時間,12名進站代表分組深入56個網格,用拉家常的方式捕捉矛盾苗頭。
在文昌社區,一租戶的狗經常在夜里狂吠,嚴重影響鄰居休息。人大代表王芳得知后,立即聯系社區干部找到養狗人。調解現場,她拿出攜帶的《周口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向養狗人耐心講解相關規定,并遞給他一副狗嘴套,叮囑他到夜深的時候請給家里的小狗戴上,這樣既不委屈動物,也不影響鄰居休息。雙方簽訂調解協議,已是深夜11時。
調解室里的“明白人”
代表劉建軍在社區微信群里得知一起鄰里矛盾后,立即來到慶豐社區。一小區業主張女士指著墻角的貓砂盆抱怨:“年輕人養貓是私事,但占用公共區域喂養,得講衛生吧!”了解情況后,劉建軍組織鄰里茶話會,說明了由于養貓的業主剛剛生產,便把小貓放到樓道喂養的情況。養貓的業主也意識到了對鄰居造成的不便,承諾“寵物圈養,每天及時清理垃圾”。這便是聯絡站總結的“情感共鳴+需求匹配”調解法。
更復雜的糾紛則需要“組團攻堅”。在處理某小區物業公司與業主的停車費糾紛時,聯絡站召集司法所工作人員、派出所民警、業主代表、物業公司代表等,召開“圓桌會議”。人大代表陳麗在征求各方意見后,拿出提前繪制的停車位資源分布圖,用紅筆圈出可新增車位的區域,又算出錯峰停車可為業主節省的費用。當物業公司最終同意降低30%的停車費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群眾眼中的“貼心人”
“王大爺,上次調解的樓上漏水的情況還有嗎?”人大代表李敏撥通電話回訪。對方笑著說:“你來調解后,第二天就修好了,現在我們和樓上兩家關系好著呢。我本想去謝謝你,沒想到你的電話先打來了?!边@種“調解+回訪+鞏固”的閉環機制,源自聯絡站建立的“一人一檔”動態臺賬。每起糾紛調解后,代表們都會在3天內電話回訪,15天內實地查看,用不同顏色標注處理進展:綠色表示順利,黃色表示需要跟進,紅色表示需要再次調解。
在聯絡站的公示欄里,貼著一張特殊的“成績單”:今年已調解糾紛12件,其中復雜糾紛3件,群眾滿意度100%。現在聯絡站里每天都有群眾來“做客”,向代表傾訴自己的煩心事、分享自己的高興事。他們常說:“人大代表就是群眾的‘貼心人’!”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