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工人在生產車間里組裝燃燒器。
□ 記者 何晴 邱一帆 文/圖
10月21日上午10時,在太康縣共享鍋爐產業園的生產車間里,機械臂精準抓取鋼板,激光切割機火花四濺,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原材料庫存、生產進度、設備狀態等數據。這并非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十四五”以來,周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
這看似尋常的場景來之不易。如今實現智能化生產、產品遠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四通鍋爐,幾年前還因核心部件不得不依賴進口而發愁。“以前焊鍋爐靠手穩,現在靠數據準,連國外客戶都專程來學習我們的數字化經驗。”在車間工作20年的老焊工夏雪旗,指著操作臺上的智能終端笑著說。
經過持續“煥新”升級,鍋爐這一傳統產業,已成為“十四五”期間周口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突破技術瓶頸、激活發展動能的新標桿。
破瓶頸:自主技術解難題
這場變革,始于一項“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科技創新,成為破局關鍵。
過去,四通鍋爐生產的核心部件燃燒器完全依賴進口,單臺價格高達30余萬元,一旦發生故障,需等待國外專家維修,周期短則半月、長則一個月。“眼睜睜看著生產線停轉、訂單積壓,心里焦急萬分。”四通鍋爐副總經理馮少華回憶道。2021年,企業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共同組建“河南智能鍋爐制造業創新中心”。一支由36名研發人員組成的團隊——其中近半數為博士、碩士等高級人才,全力投入技術攻關。
經專家團隊持續攻堅與反復試驗,四通鍋爐成功突破超低氮燃燒技術,自主研制出新一代燃燒器。據中國特種設備檢測院實測,其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30 mg/m3,明顯優于國際標準,且具備顯著成本優勢。該技術成功實現進口替代,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公司貫流式鍋爐產品。
“使用自產燃燒器后,成套設備成本降低約30%,環保性能也進一步提升,顯著增強了我們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馮少華說。目前,該公司產品已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并出口至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促升級:全鏈智能提效率
破解技術瓶頸后,四通鍋爐又盯上了“全鏈條智能化”。
2021年,四通鍋爐啟動鍋爐行業遠程運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2023年正式接入河南省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今打開平臺后臺,全國乃至全球客戶的鍋爐運行數據一目了然:北京某工廠的鍋爐壓力有點高,系統自動推送預警;埃塞俄比亞的生物質鍋爐需要保養,遠程運維團隊提前制訂方案……四通鍋爐還與安鋼等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鋼板、鋼管等原材料按需定制,減少浪費,提升效率,并通過鍋爐行業遠程運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庫存實時聯動補貨。
“我們建立起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每道工序責任到人,焊工鋼印標記可追溯十年以上;所有數據上云,無需紙質記錄,實現產品從生產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四通鍋爐辦公室主任應春寧邊說邊向記者展示著1.3萬余臺接入設備的實時數據,“昨天上午,我們就接待了一批來自菲律賓的客戶,經過考察交流,他們成功訂購了10蒸噸生物質鍋爐。如今,我們每周都會固定接待3至4批國外客戶。”
單打獨斗不如抱團發展。2022年,四通鍋爐牽頭建設共享鍋爐產業園,把自身的智能設備、技術標準、供應鏈資源開放給本地中小企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共享鍋爐產業園內,周口鍋爐行業實現了從“我們有什么,顧客買什么”到“客戶需要什么,我們造什么”的可喜變化。
“‘十四五’期間,我們大力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改變了原有相對固化的生產線和生產體系,打破傳統供需模式,使得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全環節更加緊密高效協作。”馮少華介紹。如今,產業園已聚集36家配套企業,形成從零部件加工到整機組裝的完整產業鏈,“周口鍋爐”的招牌越做越響。
謀發展:綠色低碳增效益
綠色轉型,是“十四五”期間周口傳統產業“煥新”升級的另一個關鍵詞。
走進四通鍋爐生產車間,淘汰的老舊機床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級能效電機和智能化生產線。“以前生產1蒸噸鍋爐要消耗350度電,現在只要210度。”馮少華向記者算了筆賬,“十四五”期間,企業年產值平均達3.5億元,年均增長6.5%,但能耗卻大幅下降,真正實現了“增產不增耗”。
從一臺鍋爐的“智能蝶變”,到整個產業的“升級浪潮”,周口的“智改數轉”不止發生在鍋爐車間。
在商水縣阿爾本制衣的智能車間里,無人物流車沿著軌道穿梭,自動將布料送到裁剪機旁,車間大屏上實時顯示著每道工序的產量和質量;在太康縣的紡織產業園,數字化染整設備讓布料染色均勻度提升15%,污水排放量減少20%;在沈丘縣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41條自動化生產線年生產11萬噸休閑食品。像金絲猴這樣的休閑食品企業,全市有140家,已形成糖果、肉制品、豆制品等八大門類的休閑食品產業體系,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規上食品加工業的25%。
展成果:數據見證新跨越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僅2024年,全市實施市級重點智能化改造項目328個,340個項目全部投產,766家企業完成數字化診斷,78個項目入選省級數字化轉型項目庫。17家企業獲評省級智能車間(工廠),30家企業拿下省級綠色工廠、數字化轉型標桿等稱號,項城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成為國家級重點園區水效領跑者,沈丘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獲評省級數字化轉型標桿,太康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入選全省轉型升級試點。今年5月,在全省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上,周口作為唯一的省轄市代表作了典型發言。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回望,周口的“智改數轉”腳步從未停歇。
“我們要繼續推進‘一轉帶三化’,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幫助更多企業實現‘裝備換芯、設備上云、生產換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車間里的機械臂仍在運轉,屏幕上的數據持續跳動,這座曾經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正用“智改數轉”的畫筆,描繪著工業強市的新圖景。周口將聚焦紡織、食品、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打造更多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助力更多企業從“周口制造”邁向“周口智造”,讓老百姓在產業升級中收獲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手記:
走進太康縣共享鍋爐產業園車間,機械臂翻飛、數據屏閃爍的場景,徹底打破了我們對鍋爐行業的刻板印象。老焊工指尖劃過智能終端時的笑意,馮少華談及自主燃燒器時的篤定……從燃燒器國產替代的攻堅,到全鏈條數字化的躍遷,一臺鍋爐的蝶變,映射的是整個產業浪潮的奔涌。
從單一企業轉型,到共享產業園帶動產業鏈升級;從高耗生產,到“增產不增耗”的綠色發展——周口傳統產業的“煥新”,不是偶然的單點突破,而是“智改數轉”與政策扶持同頻共振的結果。周口以“智改數轉”為筆,正在農業底色上繪出工業強市的新圖景,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