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全欣
翻開周口地圖,有多條河從市域北部流來,匯入沙潁河,賈魯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條。它于新密發源,跨越鄭州、開封、許昌流入周口,形成中心城區三川交匯之勢。
隨著賈魯河航運開發進程加快,打通一條我省南北走向的水上大通道,一時成為熱點話題。這條南北水上通道,有悠久的歷史,更有輝煌的未來。
南北古河道 聯系黃與淮
以今天的賈魯河流向為中軸線,梳理歷史脈絡,在不同時代,總有一條或者多條南北走向的河流,以不同的模樣、不同的名稱,溝通著黃河與淮河,時而可通舟楫云集商賈,時而洪水泛濫淤塞不通,演繹著漫長歷史進程中人與河協同發展的波瀾畫卷——
楚漢時期,這里有著名的“鴻溝”。《史記·河渠書》記載:“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鴻溝貫穿豫東平原,把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間的濟、濮、睢、潁、渦、汝、泗、菏等水道連了起來,使以陳為中心的古周口大地南接江淮,北連黃河,東通濟水,西溯黃河可連洛渭二水,實現了最初的“通江達海”。
魏晉之后,這里有蔡河。《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曹魏于黃初五年(224年)伐吳,“循蔡、潁浮淮,幸壽春(今安徽壽縣)”。它作為一條新的南北水運要道,一直延續到唐代。
唐朝時期,這里有蔡渠。大歷十二年(777年),陳州刺史李芃“又開陳潁運路,以通漕挽”,由潁水過陳州蔡水通達汴河。舊唐書和民國《西華縣續志》說,唐建中三年(782年)李勉曾主持疏浚蔡河。到了五代時期,蔡河多次疏浚、引水、治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
北宋時期,這里有惠民河,也叫蔡河。作為四大漕河之一,據明代《汴京遺跡志》記載,“蔡河貫京師,為都人所仰”“又至陳州東南蔡河口,入于沙河,以通陳、蔡、汝、潁諸州之漕運”。這個時候,蔡河上出現了斗門,也就是最初的船閘,“猶以其淺涸,故植木橫棧為水之節,啟閉以時”,用來調節水量和控制舟楫往來。蘇軾的“船留村市鬧,閘發寒波漲”,就記錄了蔡河上的船閘。
元明時期,這里有“黃河”。明弘治《中都志·二卷》,其“黃河”條目下云:“元末又自通許分派一支入渦河,一支自陳州商水入南頓,合潁水,東流項城趙家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河水暴溢”,沖刷出一條新的河道,蔡河逐漸遷徙至陳州衛護城堤之西,經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入淮河。由于黃河主流首次奪潁水入淮河,時人稱之為“大黃河”。
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郁新上奏中原漕運方案,通過“淮河—沙潁河—大黃河—衛河”的中原漕道。陳州境內利用的就是“大黃河”運道,潁歧口成為漕船重要中轉地,繁榮一時。永樂九年(1411年)會通河貫通、大運河復航,這條漕道移出河南,“大黃河”逐漸淤塞,后雖多次疏浚,但至成化年間,淤塞為平地。
悠悠賈魯河 滋養周家口
談到賈魯河,大多數讀者會想到元朝賈魯治水,后人紀念其豐功偉績而命河名。事實上,周口境內的賈魯河并非元朝賈魯所開,而是明朝應對黃河泛濫,對河道多次治理而形成的新河道。據我市文史專家崔中玉老師考證,周口境內賈魯河之名,最早在清乾隆十一年《陳州府志》中出現。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決滎澤孫家渡,改流為二,其中一條經尉氏、通許、扶溝、太康、西華、商水、項城合潁入淮,后多次淤廢、疏浚、整治。成化十四年(1478年),黃河在開封決堤。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扶溝知縣李增改造河道,“自呂家潭南張單口另疏新河”,這條河,就是扶溝境內賈魯河的前身。
明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河大決黃陵岡荊隆口”,孫家渡河淤廢。弘治七年(1494年),劉大夏一方面“浚儀封黃陵岡南賈魯舊河四十余里”,一方面“浚孫家渡口,別鑿新河七十余里,導使南行,由中牟、潁川東入淮”。這樣,新的孫家渡河道與賈魯舊河得以溝通,并縮短了流路。《河南通志·卷十四·河防考》記載,正德四年(1509年)“又浚孫家渡故道十里,引水由朱仙鎮至壽州”,逐漸成為江南商貨北上汴京的重要通道,其流向也越來越接近今天的賈魯河道。
明隆慶年間刊物《天下水陸路程》記載的“淮安由南河至汴城水路”,可見河道之暢通:船舶進入河南,行130里至周家店,從周家店北上行205里,經李方店、西華、李家潭至朱仙鎮,行車40里至汴城。這里的“南河”,即賈魯河,以區別于“北河”,即黃河。該水道在當時長江以北水路中的地位,僅次于“北京由漕河至南京”“南京由漕河至北京”,位居第三,足見其在當時水運交通中的重要性。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十二月,湖廣茶陵州知州范守己向朝廷建言:“今自正陽至朱仙鎮,舟楫通行,略無阻滯。”由此,推動了朱仙鎮和周家口兩座沿河城市的繁榮。
清乾隆嘉慶后,海運得以快速發展,加之會通河開通,賈魯河不再承擔南北交通之重任,加之黃河決溢,雖然經過幾次疏浚,但仍逐漸淤廢,“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牟決口,惠濟賈魯一塞,同治滎澤決口,惠濟賈魯再塞,光緒鄭州決口,惠濟賈魯三塞”。光緒年間,舟楫不通。
今天我們看到的賈魯河,是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口后經疏浚而形成的河道。河流的歷史模樣,只能在史書中尋覓了。
探索向前行 復航多曲折
新中國成立后,賈魯河復航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1950年4月,河南省創建航運局,隸屬省交通廳,局址在沙潁河與賈魯河交匯處的周口。作為西接雙洎河深入豫西山區、東通潁河入淮的賈魯河,水運通道日趨重要,航運任務不斷增加。但在新老河道相交的劉老家處,河底陡降,形成險灘,上下航運中斷,重載通行必須上下接駁轉運,勞費甚大,嚴重影響水運的開發利用。1951年,政府撥付3.75萬公斤小麥,組織群眾對河道進行疏浚。
1958 年至 1960 年間,扶溝縣結合豫東地區以黃河為源、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的水利建設,開發航運,以縱貫該縣的賈魯河和當時新開的許扶運河為干線,構成四通八達的航運網。但是由于水量少這一根本缺陷,該縣揚帆通航的時間很短。
1959年,對賈魯河的綜合治理,是當時水利建設規模較大的工程之一。省政府決定以賈魯河為重點,建設兼顧防洪、灌溉、通航綜合利用水資源的渠化工程。但是,隨后連年嚴重干旱災害,在有些河道尚難保證船只正常運輸的情況下,又出現農田灌溉與航運用水矛盾,加之豫北停止引水,賈魯河因枯淺而停航。
之后的幾十年,賈魯河一直沉默著。
2008年,省交通運輸廳提出做好賈魯河、雙洎河等有關航運開發項目的論證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就賈魯河航運開發提出建議、提案。
令人振奮的消息來了。2025年7月,河南賈魯河建設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標志著賈魯河作為全省“九支”航道之一的戰略定位獲得實體支撐。
千年古河道,揚帆再起航!賈魯河通航后,將在我省形成一條集航運、生態、文旅、臨港產業于一體的綜合廊道,推動周口從傳統農業大市向新興港口城市華麗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