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濤 通訊員 謝辛凌 肖飛
10月13日,雨霧散盡、天氣晴好,沈丘縣付井鎮順達農民專業合作社院內,收購的玉米堆成了小山,運送玉米的車輛排成長龍,烘干塔低沉轟鳴、全速運轉,工人們穿梭忙碌。
“大家都別急,今天來多少,咱們合作社收多少,全部給大家托底。”看著門口排起的長隊,該合作社理事長李俠高聲安撫前來售糧的農戶。
今年秋收期間連續陰雨,讓玉米采收面臨嚴峻挑戰。“往年玉米濕度只有20%左右,曬兩天就能賣。今年高達30%-40%,堆在家里三天就發霉。”付井鎮趙口村村民趙棒道出了眾多糧農的憂慮。

“我們合作社實行24小時運轉,人停機不停,輪班值守,既要將糧食水分降至安全標準以下,防止霉變,又不能過度烘干影響品質。目前,每天可處理濕糧300噸左右,全力確保農戶交來的糧食都能及時收購烘干。”李俠介紹,由于秋雨連綿,大伙兒運過來的玉米水分含量偏大,因此每批次需約10個小時才能將水分烘干至14%以內,每公斤成本需要8分錢。
人機齊上保糧倉,走進相鄰的周營鎮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玉米種植片區,搶收工作正利用降雨間歇的“窗口”緊張推進。
“前幾天俺可真是愁壞了,因為下雨導致土壤松軟,收獲機進不去。眼看著那么多的玉米收不了,全家人著急啊!”馬營村的種糧大戶王銀行回憶起當時的焦慮不安還心有余悸。
這不,王銀行的憂慮很快就有了破解之法。按照鎮里制定的工作方案,由農業服務中心協調的履帶式玉米收獲機很快就轟隆隆地開進了王銀行的玉米地。“當下,俺家流轉土地種植的1000畝玉米,基本上收獲結束了。采取邊收邊烘邊儲,時間安排緊湊,一點也沒耽誤事。”說著,王銀行黝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玉米收獲過程中,除了做好農田排水工作外,我們鎮組織農戶采取‘人工+機械’互相配合的方式,能用農機的用農機,不能用農機的組織鎮、村干部和網格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搶收。”周營鎮黨委書記程健表示,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抓好搶收搶種,生產過程中農民缺什么,政府就要幫助解決什么,動用一切資源幫助群眾減少糧損,為秋種打下堅實基礎。
據了解,沈丘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為確保秋糧顆粒歸倉,自9月下旬以來,先后組織投入1564臺各類大中型玉米收割機參與適時搶收玉米。截至目前,全縣播種的80萬畝玉米,已收獲79萬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98.8%。
同時,為緩解潮濕天氣對玉米儲存的影響,該縣整合縣域33個糧食烘干點、43臺糧食烘干機和大型糧食收儲企業資源,同步啟動24小時服務,確保濕糧應收盡收、應烘盡烘,全力守護農民的“糧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