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翻滾的麥浪,無垠的青紗帳。身處廣袤的豫東平原,周口一直穩穩扛牢“糧食安全”的重任,為“中國飯碗”奉獻著沉甸甸的“周口糧”。
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終于在2022年9月7日迎來了高光時刻——河南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在鄲城縣正式揭牌。這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農高區。《周口日報》在次日頭版頭條記錄了這一歷史性場景,寫下“周口農業,自此有了‘國字號’引擎”的莊重按語。
“中原糧倉”名副其實
周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202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183.7億斤,總產穩定在180億斤左右,繼續領跑全省。這里耕地面積約1300萬畝,占全省一成,小麥產量更占到全省14%,是河南糧食穩產高產的核心支撐。
“周口糧”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周口擁有扶溝、鄲城、太康等多個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用約占全國1%的耕地,解決了超一億人的吃飯問題。全市耕種收機械化率接近90%,小麥機播、機收率均超過99%,玉米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96.78%和93.44%,現代農業的輪廓愈發清晰。
摘得“國字號”,憑的是什么?
2019年,第二批國家農高區創建拉開大幕,全國多個省區市參與角逐。這是一場高規格、嚴標準的“國家考場”,最終只有5家入選,周口名列其中。
周口能脫穎而出,靠的不是運氣:
早在2015年,河南周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就已獲批建設,到2021年園區產值已突破200億元,其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接近四成,底氣十足;
10.6萬畝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畝均投入達4000元,成了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首試首種”的理想基地;
背后還站著46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40多家高校和院所合作,給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從省里到市里、縣里,一路綠燈、全力支持,真正做到了“一盤棋”推進。
那段時間,《周口日報》連續推出創建國家農高區系列報道,從政策解讀到基層實踐,從專家訪談到農民心聲,為成功申報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掛牌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國家農高區批下來了,怎么干?
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定位清晰:以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為主題,以小麥為主導產業,建設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現代農業示范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典范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近3年來,變化實實在在:
小麥、玉米、甘薯三大產業拉長了鏈條,從種子研發、品種選育、科學種植,一直延伸到精深加工、市場銷售。金丹科技、正星粉業等89家規上企業、11家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5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此聚集,一個5000畝規模的小麥精深加工產業園已現雛形;
“智慧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把農田搬上了“云端”,建成“一張圖、一張網、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體化應用”的智慧糧田信息平臺,澆水、施肥、防災不再只靠經驗;
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陸續建成,河南省作物高效生產與食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數字金融重點實驗室也掛牌運作。這里已承擔17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拿到62項科技進步獎,取得超過1600件發明專利,18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3年來,《周口日報》全媒體矩陣發布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報道已達上百篇,把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翔實呈現給萬千讀者,受到廣泛好評。今后,我們仍將繼續行走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記下新一季麥穗的芬芳,寫下又一次創新的悸動。因為我們知道,農高區承載的,不僅是周口的農業升級夢,更是億萬中國人飯碗里那份踏實的熱氣。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