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蕊 楊麗娜 翟艷 詹長松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在焦作市,最知名的道路是解放路;解放路上,最知名的地標是紀念塔。
在解放路中段、東方紅廣場南側,塔身上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的人民英雄紀念塔,承載著焦作市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訴說著懷川兒女在抗戰歲月里的英勇事跡,見證了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2月19日,沿平漢鐵路南下的日軍侵占焦作,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在中共豫北工委、焦作工委、晉冀魯豫省工委的領導下,懷川兒女與日本帝國主義者展開殊死斗爭,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最終收復了焦作地區全境,奪取了抗日戰爭在焦作地區的勝利,鞏固了太行、太岳根據地的南部門戶,書寫了蕩氣回腸的篇章。
大東村
河南首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在此成立
走進修武縣,在青云大道中段,有一個名為大東村的小村莊,樸實名字的背后,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
在村口的大石頭上,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院士鐘南山為該村題的字——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大東村。
時間的車輪倒退到1938年2月,日軍侵占修武縣,在修武境內燒殺搶掠,制造了多起慘案,當地民眾陷入深重災難。
日軍的暴行激起了修武各界的反抗,進步人士、愛國青年紛紛尋求抗日救國的道路。中共冀豫晉省委太南特委迅速派遣干部進入修武地區,聯合當地進步力量開展抗日活動。
當年3月,修武縣(包括焦作市)各界代表在大東村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程明升當選為縣長,共產黨員張向毅為秘書。
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是河南省以國共合作形式建立的第一個縣級政權,實際上受中共冀豫晉省委太南特委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較早的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推動了豫北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1938年8月初,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到豫北視察工作,聽取了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代表程明升、中共修武中心縣委代表任雷遠、道清支隊代表劉聚奎的匯報。對地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縣委和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面對本地區國民黨軍事力量的加強要做好兩手準備,并指示縣委盡快開展焦作礦區工作。
修武縣政府建立后,八路軍主力部隊三八六旅、三四四旅先后來到修武山區,在主力部隊支持下,縣政府政令得以推行,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全縣除修武縣城、待王鎮、焦作市區外,建立了6個區政府、20余個村的民主政權,開始在廣大農村宣傳抗日,組織群眾,支援抗日部隊。
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這一政權雖僅存續9個月,卻開創了河南敵后抗日政權建設的先河,其“國共合作、減租減息、武裝動員”模式為后續根據地建設提供了范本,為當地群眾樹立了抗日救國的旗幟,極大地鼓舞了河南乃至華北地區的抗日斗志。
陳庚日記
精彩記錄六斷敵軍“生命線”
道清鐵路線是日軍從新鄉到焦作的主要交通運輸線。日軍侵占焦作后,抗日軍民不斷發動對道清鐵路線的破襲,阻止日軍運輸軍需物資。
1938年8月16日至9月21日,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率部六破道清鐵路,威震太行山。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大破襲。9月10日,陳賡接報,修武至獅子營段的鐵路已被敵人修復通車,遂于11日晚執行第五次道清線破襲計劃。
陳賡率部返回修武縣西村鄉大東村后,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攤開紙筆,記下了來到豫北焦作一帶最難忘的一日:
今天(9月11日)是我們在道清線上的第五次大舉破壞。大東村上,正規軍、游擊隊,村前村后,沙灘田野間,到處集結著人群。從16時開始,一隊一隊向著指定的目的地前進。不到兩個鐘頭,村上忽告寂靜,一天的紊亂與熱鬧變成了過去。
天已張開黑幕,但月亮涌出高空,黑暗被其排除不少,大地變成銀灰色的世界。我帶領警衛員與通信員,踏著影兒向著預定的指揮陣地前進。登上山門口之右翼高地,時間已是21時。除了遠處百間房的十幾盞路燈閃著微弱的光以及田野間點綴于秋夜的蟲聲之外,茫茫大地幾乎全在睡夢之鄉。和幾個通信員看看北極星,又以望遠鏡當作天文臺上的窺遠器,看看月亮,消磨時間,等待著勝利的戰斗。
已是21時30分了,為什么還沒有槍炮聲?正在疑問之際,忽然道清線上,從焦作到新鄉,一時炮火連天,機炮聲發自焦作、李河、待王、修武、獅子營、獲嘉等車站。隨著山岳的震動,數千健兒勇往直前,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之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爭取民族的解放。他們奮不顧身,工作約7個鐘頭。最后是燒枕木了,這時的道清線火光燭天,宛如一條條長長的長城。毫無問題,任務已經完成。部隊在勝利中撤回原地,我亦隨隊回大東村。
1938年,從8月中旬到9月下旬,陳賡率部對道清鐵路共進行了六次大破襲,扒毀鐵路27公里,燒毀枕木萬余根,殲敵100余名,牽制了敵人進攻潼關、洛陽,呼應華中,進取西安的計劃。同時,陳賡的三八六旅在修武的駐扎,對修武的抗日戰爭給予了有力支持。陳賡曾派得力干部到道清支隊擔任領導工作,并從武器裝備上支援地方武裝,極大增強了修武人民對敵斗爭的信心。
道清戰役
粉碎日軍分割陰謀的關鍵一戰
道清鐵路線是日軍控制豫北的交通命脈,沿線盤踞著日軍第117師團、偽興亞巡撫軍及獨立第14旅等勢力,形成對太行根據地的封鎖。
為打破分割,打通太行與豫西根據地的聯系,建立向黃河以南進軍的跳板,1945年1月21日至4月2日,八路軍太行軍區以第七、第八軍分區及平原分局黨校警衛團等部共4個團又3個獨立營的兵力發動道清戰役。這也是對1944年年底,毛澤東主席發出關于“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號召的堅決落實。
七分區向獲嘉南部開進,攻克程封、徐營、中和等據點。八分區主力在峪河、九里山打擊了偽十四旅之后,南越道清路,奔襲郇封、寧郭日偽軍;拔除武閣寨、小董、小高等據點,全殲守敵1000余人。1月31日,日軍駐焦作三九大隊隊長尤角光帶一個中隊糾集焦作、沁陽、清化的日偽軍合擊小高,太行八分區司令員黃新友指揮部隊反擊,經過一個下午激戰,斃敵60余人,擊傷60余人,生俘日軍11人,俘偽營長以下47人,尤角光趁天黑只身逃往焦作。至此,道清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2月19日,道清戰役進入第二階段。黃新友司令員率部連克道清路北大陸村、焦莊、馬坊、五里源等偽軍十四旅據點,殲敵千余人。3月7日,再克東西板橋據點。同時,七分區司令員張廷發率部全殲峪河鎮守敵,打退了1500名日偽軍對薄壁的進攻。
3月上旬,道清戰役第三階段開始。日軍糾集新鄉、安陽、清化、沁陽之敵,從東、西、北三面向駐小高一帶老二團和沁河支隊襲來。3月9日,老二團和沁河支隊在武陟城西南強渡沁河,跳出包圍圈,橫掃石荊、岳莊、小虹之張敬忠殘部。11日收復大司馬,后攻克西張計、張武村及王順一帶十余里的敵碉堡群,又轉攻徐堡、黃莊、后楊壘、崇義等據點,殲敵300余人。3月19日,八分區主力決七團向博愛縣城周圍發動攻勢,連克陽廟、東西界溝和許良、大辛莊等據點,殲敵100余人。
至此,歷時70天的道清戰役結束,共殲滅日偽軍2500多人,收復國土80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75萬,建立了獲嘉、武陟、修武等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使以新鄉為交會點的平漢、道清、新汴3條鐵路均暴露在太行軍區部隊直接打擊下。
這次戰役,參加部隊之多、戰役時間之長、取得戰果之大,都是當時少有的,是八路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嘗試,通過“軍事-政治-群眾”三位一體的作戰模式,為抗日戰爭后期的戰略反攻提供了范例。道清戰役被《新華日報》社論稱為“粉碎日軍分割陰謀的關鍵一戰”,其成功經驗被寫入晉冀魯豫軍區戰術教材。
紀念塔 豐碑永駐護英魂
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時,太行軍區為了紀念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決定建立抗日烈士紀念碑。
同年11月15日,太行四分區在焦作廣場(今焦作市貿易大廈處)召開“晉豫人民復活紀念大會”,會后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儀式。軍政首長劉毅、杜毓沄等講話,痛陳日寇“三光”暴行,謳歌軍民“以血肉沖破天險”的壯舉。
紀念碑于1946年1月20日落成,坐落在焦作廣場南端,塔身呈五面立錐形,各面頂端雕塑一顆五角星,并有軍政領導的題詞。題詞分別是“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題;“四專區人民復活紀念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題;“沖破天險絕路逢生”,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鄧小平題;“英雄事業群眾作風”,太行軍區政治委員李雪峰題;“烈士美名萬世流芳”,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題。碑基鑲嵌著五塊長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寫的“晉豫人民復活記”。
1946年6月,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發動全面內戰,大舉進攻解放區,10月焦作被敵人占領,我軍撤退上山,紀念碑遭到了嚴重破壞,首長題詞被槍打,四周水泥柱與鐵環被毀。
1948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撥款修復紀念碑,使其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20世紀50年代焦作從礦區城鎮發展成為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市中心東移,政府決定移置紀念碑于東方紅廣場,1959年竣工,并改名為“紀念塔”,首長題詞與碑文保持原貌。
1970年,因塔基裂縫、塔身傾斜等原因,紀念塔再次被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擴寬了塔基,塔頂呈五楞白云浪花形,塔基座五面都鑲嵌著長方形石碑,無碑文。塔身五面的題詞易為毛澤東同志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碑文被覆蓋。
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園重建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東方紅廣場紀念塔仍予保留。
紀念碑的命運,見證著時代滄桑。八十載光陰流轉,兩座豐碑幾經磨難,始終承載著不朽英魂,銘刻著懷川大地英雄兒女的不屈脊梁。
這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歷經抗戰烽火淬煉的革命斗志、家國情懷,在懷川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綿延不絕。從太行山走出來的抗戰隊伍,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的骨干力量。之后,又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五軍的名號在上甘嶺戰役中打出威名,涌現出黃繼光、邱少云等戰斗英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也是由這支部隊改編而來,至今仍然是翱翔在祖國萬里藍天的“天兵天將”。
這是一座人民的豐碑。深嵌在焦土中的彈痕,回蕩在山谷里的吶喊,矗立在人民心中的紀念碑,凝聚成懷川兒女不屈的民族魂,持續傳遞著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80年后的今天,太行南麓的焦作以山河為卷、奮斗為筆,將烽火記憶轉化為復興力量,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懷川大地在新時代正煥發出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