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舒 李華
鄲城縣檔案館中,珍藏著一份日期為1986年1月8日的干部鑒定表,它屬于“人民的好醫生”周禮榮。雖歷經近40年歲月,紙面字跡依然清晰。這張表格,不僅記錄個人歷程,更映照出一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擔當。
鑒定表上半部分為基本信息,下半部分是周禮榮親筆書寫的“自我鑒定”,共分三個部分,內容如下:
一、政治思想上的提高。通過系統學習,我進一步檢視自身缺點與錯誤,明確了業務工作的指導思想,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認清國家發展大勢。立志改革、獻身“四化”,努力成為有文化、守紀律、有理想、有共產主義道德的勞動者,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深入實際、一心為公,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二、業務技術的提高。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因思想覺悟提高,極大激發了建設“四化”的熱情,我不分晝夜投入工作。1985年,我極少在夜里12點前休息,不斷鉆研提升業務水平。在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完成70多例再植與移植手術,手術中實現15項技術新突破,部分技術達國內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動靜脈斷指再植、二段斷臂再植、橋式交叉背闊肌游離移植,成功處理下肢嚴重創傷、離體40小時30分鐘的斷指再植,完成多例四指全斷再植等,推動顯微外科向復合化、精細化和異體化發展。發表論文一篇(載1985年《顯微醫學雜志》)。多次出席全國學術會議,如全國骨科學術會議、全國骨科專家講座、全國顯微外科學習班講座等,并赴軍醫大學講學。參加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及省衛生工作會議,被聘為《手外科雜志》《中華顯微外科雜志》《中級醫刊》編委,當選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組成員。抓緊一切時間救治病人。1985年11月完成23例顯微外科手術,最長手術時間達48小時30分鐘,曾連續兩晝夜留守手術室,月累計手術時長超200小時。在繁忙工作中,主辦兩屆省級顯微外科進修班,學員考核成績優異,效果顯著。在上級與同事支持下,完成顯微外科實驗室土建工程,并推進二期籌備。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縣醫院工作取得十項重要進展,面貌煥然一新,評比成績顯著提升,財政狀況好轉,全院干勁倍增。
三、存在問題。因全國性會議較多,部分必須參加,導致工作計劃常被打亂。工作頭緒多、個人能力有限,有時考慮不周、情緒急躁。工作方法有待改進,領導藝術和水平尚需提升。研究所指揮系統尚未健全,影響工作效率。對改革推進力度不足,需迎頭趕上。
1958年,24歲的共產黨員周禮榮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三次修改分配志愿,主動申請赴艱苦的河南,最終扎根鄲城縣人民醫院。當時鄲城建縣不久,醫院僅十幾間平房、一張破舊手術臺。周禮榮當時是全縣衛生系統第一位大學生,被老鄉稱為“從上海來的大醫生”。
1975年11月,鄲城丁村公社社員王信山左前臂被軋花機絞斷,傷勢極為嚴重,屬“輾砸撕裂斷肢”。在設備極度匱乏——無顯微鏡、無專用器械、手術室以油桶火爐取暖的條件下,周禮榮憑借高度責任感、拼搏精神和多年經驗,精細操作13小時,成功完成再植手術。此后3個月,他和衣而眠,隨時起身處理病情,直至患者康復。出院時,王信山以雙臂緊緊擁抱周禮榮。該手術成為中國農村首例成功斷臂(指)再植案例,1978年獲河南省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獎。
1979年12月,周禮榮創立中國首個縣級醫院顯微外科——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顯微外科。
1983年2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周禮榮“人民的好醫生”稱號。
1986年7月27日,在簡陋條件下,周禮榮帶領團隊奮戰21小時30分鐘,創造十指離斷、九指再植成活的奇跡,創下離體缺血40多小時斷指再植紀錄。
1991年春,周禮榮于河南洛陽完成中國農村首例“全頭皮撕脫傷完全斷離頭皮再植術”。該手術通常需多科協作,但他僅率一組人員順利完成。周禮榮及時撰寫相關論文發表,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交流發言,引起強烈反響。
2005年,周禮榮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0年10月16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中國顯微外科重要學術會議上,周禮榮獲“中國顯微外科杰出貢獻獎”。
2016年,鄲城縣人民醫院文化廣場落成,周禮榮應邀題詞,寫下“大醫精誠 妙手仁心”八字,既是對后輩的殷切寄望,也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