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濤為患者診斷病情。
□記者 鄭偉元 文/圖
“您照著我說的抬腿做動作,我給您扎針。”2025年8月20日,在西華縣紅花集鎮水坑王村衛生室,周海濤正為腿疼的金大娘看病。只見他循著經絡一針扎下,金大娘原本難以外展的大腿立刻有了明顯好轉。這位中醫世家第五代傳人25年來,用祖輩傳下的銀針和藥方,為鄉鄰解除病痛,也守護著家族百年的中醫火種。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海濤的爺爺周振山作為醫療隊成員下鄉支援,參與建立當地衛生院后留居紅花集鎮,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為村民接生、做手術,診室門口常年排著長隊。周海濤回憶說:“小時候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爺爺一坐診就忙到深夜。”自記事起,他就跟著爺爺認藥材、學手法。長大后,他考入大學系統學習中醫,將家族經驗與學院理論融合,最終回到水坑王村,堅守祖業行醫。
不同于傳統針灸多依賴穴位圖譜的做法,周海濤家傳的絕技藏在“動態辨證”之中。“不必死記穴位,讓患者像金大娘那樣做幾個簡單動作,就能判斷哪條經絡阻塞。”他邊示范邊解釋,“讓患者仰頭看天可判斷陽明經,轉頭側望能排查少陽經,低頭俯身則可判斷與膀胱經是否關聯。”這套從祖輩傳承下來的獨特診療體系,打破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限。
在周海濤看來,中醫治痛的關鍵是“為病邪找出路”。“就像感冒發熱時,部分人可能會用冰敷降溫,從中醫視角看,這可能使病邪(寒氣)不易外達。而我們則用湯劑打開毛孔,使寒氣隨汗而出。”他解釋,疼痛多因經絡不通、寒濕瘀滯,治療需遵循“要想除風,先活血;氣血行通,風自止”的中醫古訓。他的針灸不采用粗針強刺激的方式,而是選用細如蚊足的銀針,手法講究“心存善念,徐徐推進”,力求無痛且見效。去年,一位痛經女孩疼得嘔吐發抖,他針刺關鍵穴位配合肚臍艾灸,短短十多分鐘就讓女孩疼痛明顯緩解,狀態逐漸平穩。
除了針灸,周氏中醫也擅長婦科、內科疾病的診治。“我們家族以《傷寒論》為基礎,傳承了許多藥方。我在這些藥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周海濤對記者說,“前幾天,我剛整理提交了材料,申報周氏中醫為西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從醫多年,周海濤始終牢記爺爺的教誨:“行醫要慈悲為懷,不可純為牟利。”他看病從不因患者身份不同而區別對待,對貧困村民常減免費用。在他看來,中醫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與創新。他結合教科書考證家族診療理論,又帶著18歲的兒子走訪太昊陵、黃帝故里,讓兒子在游學中感悟中醫文化根脈。“中原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節氣針灸在這里特別靈驗。”他正系統整理家族經驗,希望與同行交流分享,讓這門民間絕技不再被埋沒。
今年50歲的周海濤,正用手中的銀針,讓鄉鄰見證中醫的力量。這份跨越百年的傳承,將中醫藥文化融入當地居民的血脈,讓中醫藥文化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溫暖綿長。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