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美如畫。
□記者 徐松 文/圖
百里沃野,一馬平川。每年24億斤糧食就產于這片被譽為“中原糧倉”的沃土。這里的玉米被煉成“金丹”,是乳酸界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這里的生物降解新材料正在掀起“綠色革命”、消滅“白色污染”。這里就是中國書法之鄉,女排名將朱婷、國際名模馬艷麗的老家“鄲城”。
“丹爐”孕沃土
墨香潤糧倉
初秋時節,嘉禾葳蕤。晨曦中的洺河薄霧氤氳,煉丹爐遺址青煙裊裊,農民兄弟揚起噴灌設備,水霧折射出彩虹,在一望無際的青紗帳上書寫“豐”字。
漫步老子煉丹之地的洺河之畔,流淌的城市文明在訴說傳統農區變成農業強縣的秘訣。這座千年古縣正將文化基因熔鑄進現代農業血脈。當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遇見聯合收割機的鋼甲,當宣紙上的顏筋柳骨融入智慧農業的數字脈絡,鄲城人以文化為筆、科技為墨,在163萬畝沃野上揮毫潑墨,在周口市率先建成農業強市的征程中體現“丹”心一片和“鄲”當精神。
糧安天下安
鄲城敢為先
“以雨為令!顆粒歸倉是政治任務,只要有一塊地沒收,黨員干部絕不收兵!”今年夏季搶收小麥是一場戰役。堅決扛牢糧食安全重任是鄲城縣的首要任務。5月21日小片成熟,5月26日大面積成熟,天氣預報6月1日有雨。5天時間,142萬畝小麥,怎么收?
與天爭時!繪就“四色圖”,成熟待收的麥田標為紅色,未成熟地塊標為橙色,已收割未播種區域標為藍色,完成播種的農田標為綠色,通過“機械等地塊”的科學調度,確保成熟一塊、搶收一塊、播種一塊。
過境有“禮”!縣四個班子帶頭,全縣兩萬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19支“紅色小分隊”踏遍阡陌,為在鄲城縣從事收割作業的農機手發放大禮包。此舉吸引4200臺聯合收割機進駐鄲城,“人歇機不歇”的壯歌在星夜回響。
5天5夜攻堅,142萬畝小麥從“豐收在望”變成“豐收在倉”,創造出令農業專家驚嘆的奇跡。“鄲城經驗”得到市委通報表揚。
糧倉之上,黨旗獵獵。這場戰役不僅創造了“鄲城速度”,還淬煉出“黨委扛旗、干部沖鋒、全民奮戰”的中原擔當。
農業產業園蓬勃發展
“點土成金”促振興
青年鴨棚萬鴨齊鳴、智能漁場魚兒歡躍、“活珠子”車間飛速流轉、巧媳婦柳編走出國門、數字農場蔬菜正鮮……近年來,鄲城縣錨定率先建成農業強市“3個5”工作目標,聚焦“7個標準、1個基本模式”,緊盯農民增收這個根本,堅持規劃引領、創新賦能,把水產養殖產業園、青年鴨產業園、種雞孵化產業園、柳編工藝產業園、數字蔬菜產業園五大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創新推行抓兩頭帶中間、抓重點帶全面“兩抓兩帶”工作法,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蹚出一條聯農帶農的振興新路。
水產養殖產業園——廢坑塘成為“聚寶盆”。“這幾個大魚池原來都是廢棄坑塘,現在可是我們的‘聚寶盆’。”寧平鎮康全生態水產養殖基地千畝魚塘波光瀲滟,基地負責人謝偉說,基地共有18個標苗循環桶、30個魚苗孵化桶,全年可產魚苗6000萬尾。
鄲城縣聚焦全域發展,城郊鄉的建全水產、汲冢鎮的丹湖水產、巴集鄉段寨村的“數字家庭漁場”等迅速崛起,全縣發展水產養殖1.7萬余畝,年產值7億元以上,帶動870余戶群眾發展水產養殖,戶年均增收15萬元左右。
青年鴨產業園——激活鏈式產業。“我在這承包5個棚,每棚年凈利潤5萬元至7萬元。”鄲城縣南豐鎮青年鴨產業園養殖戶朱雪峰告訴記者,產出的鴨蛋經過自動化沖洗、篩選,被制成咸鴨蛋、皮蛋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小鴨蛋”闖出大市場。鄲城縣青年鴨產業園帶動12個鄉鎮發展青年鴨產業,逐步形成集鴨苗繁育、青年鴨養殖、鴨蛋深加工、飼料生產、電商銷售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年產值約3億元,利潤3000萬元左右,帶動110余戶群眾養殖青年鴨,每戶年均增收18萬元左右。
種雞孵化產業園——“活珠子”香飄全國。“從雞舍里的自動化撿蛋機到孵化間的自動化控溫,全流程實現智能化,每天能孵化10萬枚‘活珠子’。”汲水鎮草章寺村的章太兵和妻子劉小忍帶領兒子章新建和兒媳馬丹丹、女兒章迎迎和女婿王悅成立新鑫種雞養殖孵化有限公司,帶動全縣養殖種雞110余萬只,年產值約2.4億元,利潤2600萬元左右,帶動就業230余人,年均增收4.5萬元左右。
柳編工藝產業園——“土產品”變身“洋產業”。“這些精致的桌椅板凳、工藝擺件、寵物用品等300多種藝術作品,都是用一根根柳條編織而成,我們的產品遠銷歐洲等地。”劉二霞是河南坤德工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心靈手巧、身殘志堅,把“土產品”變成能賺外匯的“洋產業”。目前,該公司已帶動65個行政村,利用小片荒地、河灘地、溝渠等種植紅芽簸箕柳1萬余畝,帶動3300名群眾編織柳條工藝品,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00萬元左右,人均年增收4萬元以上。
數字蔬菜產業園——種菜用上高科技。汲冢鎮黃竹園村數字蔬菜農場智能溫室大棚內的黃瓜等蔬菜青翠欲滴,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環境參數,智能調控溫濕度與營養液配比,空中升降設備種出“空中蔬菜”,科技氣息撲面而來。鄲城縣已建成標準化園區14個、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619座,引導群眾租賃大棚種植蔬菜,棚均年利潤8萬元左右。
工業筑基成新勢
點燃新質生產力引擎
金丹科技循環產業鏈生產的生物降解新材料,在海翔科技變成一次性餐具;小麥在正星粉業和盛元面包現代化工業加持下變成面粉、面包等。
“聚乳酸珍若黃金,可替代纖維、醫用材料、包裝材料等石油基塑料制品,實現生物降解。”金丹科技負責人說。一座現代化生物降解新材料產業園正拔地而起,每一臺設備都具備獨創性、充滿“科技范兒”。金丹科技作為世界領先的乳酸企業,讓一粒粒玉米經歷一場奇幻旅程:濕法工藝將其分解為淀粉、蛋白、纖維和胚芽,淀粉直接進入下一個廠區,經發酵轉化為乳酸,部分優質乳酸進一步合成高附加值丙交酯與聚乳酸。剩余副產物則被“吃干榨凈”——胚芽提煉成食用油,纖維與蛋白變身飼料,真正實現“零廢棄”。
正星粉業擁有世界先進的小麥面粉和谷朊粉加工機械。盛元食品10萬級潔凈車間將1斤面粉做成面包,比做成饅頭增值15倍。安得馬富成型機每分鐘吐出200個面團,肯信醒發系統精準調控溫濕度,激光分切包裝一體機讓“津小白”吐司光潔如璧。農高區提供的面包實驗室里,科技人員正提取麥胚免疫球蛋白。這家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成長起來的企業,正讓鄲城麥香飄向全國,讓全國人民品味“鄲城味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內涵豐富,“兩高四著力”指明奮斗方向。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1+2+4+N”目標任務體系,市委五屆八次全會擲地有聲,要堅決扛牢“經濟大市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殷殷囑托,重若泰山;牢記囑托,奮勇前行。
這就是鄲城。137萬鄲城人民以文化為魂,讓老子“道法自然”智慧指引生態農業;用科技作骨,把金丹創新精神注入產業變革;以大地作紙,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周口新篇章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