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楊恩芳
從城市霓虹到鄉野阡陌,今年38歲的趙彭帥用腳步在故土寫下動人注腳。2012年從許昌學院畢業后,他帶著對家鄉的眷戀返回商水縣鄧城鎮鄧東村,以藝術培訓機構為犁,為村里孩子播撒審美種子。2024年,他勇敢挑起村支書重擔。這位“80后”黨員,在生養他的土地上,把青春熱忱譜寫成服務群眾的醇厚篇章。
鄧東村是鎮政府駐地,數千人口的繁雜村務曾讓初到崗位時的他心頭忐忑:“能接好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嗎?”在村老干部的傳幫帶下,他腳沾泥土走遍田埂院落,從政策宣講到矛盾調解,從產業規劃到民生實事,在叩開百家門的過程中,漸漸摸清了村莊的“脈搏”,找準了服務的“節奏”。擔任村支書后,他始終秉持“雙第一”標尺:黨性記心間,民心放首位。
借文旅東風,繪就宜居畫卷。村內的葉氏莊園是當地的文化瑰寶。2023年,葉氏莊園升級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機遇來臨,趙彭帥迅速帶隊掀起環境整治熱潮:雜草叢生的巷道變得清爽整潔,坑洼不平的土路改造成20條平整水泥路,堵塞的溝渠重新流淌清澈,污水橫流的坑塘蛻變為詩意景觀帶。如今,隨著游客日漸增多,村民臉上的笑容也愈發燦爛。
2024年秋季,連續暴雨導致村莊農田被淹。危急時刻,趙彭帥第一時間帶領干部群眾架設潛水泵,日夜堅守排澇一線。泥濘中,他和同事們肩扛設備、手清淤塞,雙腳泡得發白起皺,嗓子喊到沙啞干澀,困了就靠著機器打個盹。村民送來熱飯,匆匆吃幾口便又投入戰斗。這場硬仗,最大限度減少了群眾損失,他用實干守護了村民的“糧袋子”。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經過積極努力,鄧城鎮返鄉創業園落戶鄧東村,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的重要抓手。然而建設征地時,部分群眾因不了解政策產生抵觸情緒。趙彭帥深知征地關乎村民切身利益,帶著村干部逐戶走訪:對老人“拉家常”式解讀政策,算清“眼前補償+長遠收益”的明白賬;對在外務工青年,通過視頻連線細致講解補償方案。最終征地工作如期完成,還促成100余名脫貧勞動力與園區企業簽約,實現“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掙薪金”的雙重收益。如今,創業園每年為村集體創收約36萬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基層工作并非一帆風順,趙彭帥也嘗過“好心辦壞事”的委屈:宅基地審批嚴守規劃被指“不近人情”,低保評定按政策辦事遭怨“不講關系”。“夜里也曾琢磨值不值?”他坦言有過動搖,但入黨誓詞的激勵、產業園里忙碌的身影、文化廣場上歡跳的舞姿,總能讓他重燃斗志:守住黨性、不負民心,再難的路也能走通。
如今的鄧東村,巷道整潔、綠植環繞,創業園機器轟鳴,村民人均收入連年增長。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這位“80后”村支書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踐行初心。被問及工作秘訣時,趙彭帥樸實一笑:“把村民當家人,把村里事當家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句簡單話語,正是一名基層共產黨員最純粹的初心寫照。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