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周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檢查灌溉用電設備。 記者 王永劍 攝
工作人員檢查農田機井供電設施。 記者 王永劍 攝
□記者 王永劍 通訊員 潘紅梅 張大衛
連續40多天高溫酷暑,有效降雨稀少,土壤墑情嚴重不足。全市各級各單位緊盯水、電、田間管理等關鍵環節,一場艱巨的抗旱保秋“戰役”正在周口大地全面打響……
面對嚴峻形勢,我市供電部門迅速行動,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抗旱保電領導機構,下發抗旱保電工作通知,制定抗旱保電工作措施。從市供電公司到各縣(市、區)分公司,再到基層供電站所,層層落實責任,目標就一個:全力保電,確保穩產。
小身板的電工“師長”
商水縣固墻鎮是農業大鎮,地處周口與駐馬店交界。該鎮歷史底蘊深厚,相傳是“兩小兒辯日”典故發生地,境內還留有趙匡胤囤糧遺址。
7月29日15時,烈日當空。在固墻鎮張坡村的村頭大田里,齊人高的玉米葉邊已經打卷,綠毯般鋪展的花生秧也耷拉著腦袋,在烈日下焦灼地“喊渴”。地頭田間,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忙著澆地。高溫蒸烤下,站上幾分鐘便汗如雨下。
身著灰色工作服、頭戴安全帽的吳艷輝剛從鎮上趕到地頭。由于最近用電負荷激增,鎮上“固墻14號”變壓器線路側發現隱患。他在烈日下搶修完故障是一身汗,到地頭巡檢線路又是一身汗。
“天熱,最近哪天沒有十來身汗都過不去!”吳艷輝一邊擦汗,一邊告訴記者。
吳艷輝是固墻中心供電所員工,負責大彭莊、張坡、前趙莊以及鎮上部分街道的用電安全,其轄區有22臺變壓器。
小容量變壓器可供150戶村民用電,吳艷輝服務著周邊近萬名群眾。在部隊,一個師通常也是萬人左右。因此,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電工師長”。
個頭不高,身材精瘦的吳“師長”笑著對記者說:“在基層干電工不能胖,爬高上低不方便,我這體型最好。”
高溫導致用電負荷激增,村民家中因線路老化引發的跳閘、設備故障,成為他近期處理最多的搶修任務。
七月份晚上空調開得多,也是電工最忙的時候。最近一段時間,每天夜里十一二點,吳艷輝還在幫村民排查故障。
“白天夜里都在村里忙,有時一晚上要跑好幾個村。我得手把手地教老人刷卡、重啟設備,說話太多,嗓子都啞了。”吳艷輝說。
百事通的微信“群長”
吳艷輝一邊向記者展示他手機里的20多個微信工作群,一邊說:“一個村按照網格化劃分,一個網格區域就需要一個群,小點的村兩三個群,大點的村四五個,可不就是20多個,一個也不能少。”
吳“師長”翻著手機一個一個讓記者看,“這里面有村干部,有在外的年輕人,還有留守在家的老年人,都熟哩很。”
為便于抗旱聯絡,固墻中心供電所負責人華貝貝手機里有個臨時組建的“固墻鎮抗旱工作群”——近80位成員包括鎮干部、村干部、機井維護人員和供電所員工。這個群是現在鎮上最忙的“信息中樞”:找水源、修機井、查電路……凡是與抗旱有關的“五花八門”問題,都在群里顯示并迅速解決。
“抗旱期間,涉及群眾灌溉用電,一律走‘綠色通道’,手續從簡。機井設備的隱患要做到查無遺漏,確保電通水出。”華貝貝說。
像華貝貝這樣,管理著眾多關鍵信息群的供電所負責人和臺區經理們,成了名副其實的“群長”。
今年70歲的張老漢和老伴在附近澆地。
他對記者說:“幸虧現在有機井,鋪好水管,插上卡,水就出來了。”
村民張秀麗種了四五畝花生,已經澆了四遍水,種子、化肥、農藥幾項支出加起來要四五千元。她告訴記者:“現在用電澆地方便哩很,這幾畝地一天一夜就能澆一遍。我們省心了,可把電工們忙壞了。”
確實,最近“群長”們,“熱”力全開。田間地頭、鄉間排灌站、新架設的供電線路旁、待檢修的故障設備處……處處可見周口電力人揮汗如雨的身影。
他們與群眾一道,用實際行動確保打贏這場抗旱之戰。
大后勤的動力“隊長”
久晴未雨,我市電網最高負荷已超過去年夏季峰值。最近,我市電力供應平穩有序,主要得益于供電部門的“未雨綢繆”。
“十四五”以來,我市先后投入90多億元電網建設資金,建成投運第三座50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總數量突破100座。市域內電網骨干網架不斷完善,滿足了年均增長8.3%的用電需求。
今年以來,國網周口供電公司實施1700余項配電網工程,打造具有自愈功能的新型配電系統。目前,周口電網整體供電能力為580萬千瓦,能夠滿足迎峰度夏大負荷期間全市用電需求。
整體電力供需的平衡,為我市科學調度、優先保障抗旱保秋用電需求提供了寶貴的“彈性空間”。
“電力服務必須走在其他抗旱隊伍前面。公司各級黨員干部要靠前指揮,當好抗旱保電的主力軍和急先鋒!”國網周口供電公司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近期該公司組建119支供電服務隊,對全市1.2萬個低壓農業排灌專用臺區和9萬余眼機井設施進行巡視檢查,實行“發現即整改”機制,堅決扛起電力保供重大責任,最大限度保障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堅決打贏電力保供硬仗。
旱情如火,保電即保糧食、保秋收、保民生。
在周口廣袤的田野上,國網周口供電公司供電服務隊和像吳艷輝、華貝貝一樣的廣大電力員工,日夜奔忙,用汗水浸潤干涸的土地,用責任守護著豐收的希望。
這場抗旱保秋的戰役,因為有了可靠的“電動力”,增添了必勝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