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健 王錦春 王吉城
1938 年 5 月,在日軍重兵圍攻之下,徐州失守,中原門戶洞開,包括周口在內的豫東多地相繼淪陷。
為拯救日軍鐵蹄下的豫東同胞,開創豫皖蘇魯邊抗日新局面,9月中旬,毛澤東電令時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軍事部部長的彭雪楓“先行開展豫東敵后抗日游擊戰爭”。9月底,周恩來電示彭雪楓“情況緊急”“速去豫東發展游擊”。
一道道電令如同催征的號角,彭雪楓率領剛剛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揮師豫東,殺敵報國。
會師杜崗
1938年9月30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在確山縣竹溝舉行東征誓師大會。隨后,這支300多人的隊伍開始長途行軍,向著東北方向的西華縣挺進。雖值“秋老虎”肆虐、天氣酷熱之際,新四軍戰士們的行軍熱情卻格外高漲。
早在7月中旬,蕭望東率領新四軍游擊大隊(簡稱蕭大隊)“先遣大隊”已開赴豫東。同時,吳芝圃率領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簡稱三支隊)也在豫東睢杞太地區與敵人周旋作戰。
彭雪楓率領游擊支隊來到西華,旨在與蕭大隊、三支隊會師,進行統一整編,完成支隊的全部建制。
彭雪楓為何選擇西華作為會師地點?當時,西華被人們稱為“小蘇區”“小延安”。中共豫東特委在此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我黨還組建了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人數達3000多人。杜崗村又坐落在新黃河西岸,與東岸日軍僅一水之隔,是新四軍游擊支隊最理想的前沿陣地。
10月12日,西華縣杜崗村洋溢著喜慶氣氛,三支部隊在此慶祝勝利會師。全體將士軍容整齊,參加了會師大會。彭雪楓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令戰士們熱血沸騰。隨后,部隊統一整編,新成立的新四軍游擊支隊人數達1020人。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
這一時期,西華一帶黃河水泛濫成災,人民生活極端困難。然而,新四軍游擊支隊1000多人在此駐扎的半個月里,當地百姓竭盡全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當部隊離開西華東征時,西華人民又贈送3萬多斤糧食、2萬塊大洋以及一大批棉衣鞋襪等。
彭雪楓深情地說:“西華人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們一定要用勝利報答人民的厚愛。”
10月24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東渡新黃河,正式踏上東進敵后的偉大征程。
20世紀80年代,西華人民修建了杜崗會師紀念館和紀念碑,銘記這段珍貴歷史。
首戰竇樓
經過急行軍,1938年10月26日,彭雪楓率部到達淮陽東北的竇樓一帶宿營。
新四軍游擊支隊駐扎后,當地百姓見到自己的部隊,“莫不興高采烈”,稱“沒有見過這樣文明的軍隊”。這時,部隊獲得情報,附近幾個縣城內有日軍騎兵及機械化部隊。竇樓,絕非久留之地。彭雪楓絲毫不敢放松警惕,決定27日早飯后立即離開。
27日上午9時,部隊整裝集合,正準備出發。不料,哨兵突然跑來報告:日寇百余人正向我軍襲來。話音剛落,子彈就“嗖嗖”地打在臨街的土墻上。
槍聲驟響,情況突變。游擊支隊的一些新戰士難免緊張,但對彭雪楓、張震等老紅軍、老戰士來說,這已是家常便飯。彭雪楓觀察敵情后,鎮靜地對大家說:“來得好!我們正可痛殲日寇,以壯軍威!”
彭雪楓與參謀長張震緊急商議,決定采取我軍擅長的迂回包圍、側后突擊戰術,消滅這股日寇,為東進掃清障礙。作戰命令一下達,戰士們沉著應戰,英勇無比,在敵火力網下奮勇沖鋒。
戰斗非常激烈。眼看日寇逼近陣前,張震抱起一挺機槍,一躍而起。“噠噠噠……”成串的子彈射向敵人,瞬間把日寇打散。激戰中,一顆子彈飛來,擊中張震右腿,頓時鮮血直流。他強忍劇痛,繼續指揮戰斗。
新四軍游擊支隊像一把鋼鉗,從兩面向日寇夾擊。神槍手吳守訓盯上日寇指揮官,一槍斃敵。失去指揮、無力抵抗的日寇慌忙突圍逃竄。
這場短兵相接的遭遇戰歷時僅兩小時,新四軍將士便將前來偷襲的日寇擊潰,殲敵十余人,擊斃日軍少尉軍官一名。
竇樓戰斗是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抗日第一戰,規模不大,意義深遠。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敵后軍民的抗戰信心。
如今,在竇樓戰斗舊址,村容整潔,綠樹成蔭,“新四軍竇樓之戰”紀念碑已成為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礪兵劉大莊
新四軍游擊支隊竇樓首戰勝利后,彭雪楓率部繼續東進。部隊艱難涉過黃泛區淤泥地帶,晝夜行軍,于10月30日到達鹿邑東南的劉大莊進行休整。
11月7日,適逢俄國十月革命勝利21周年紀念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在劉大莊召開紀念大會。彭雪楓站在用大車和門板臨時搭起的主席臺上,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他動情地說:“打出去,向敵人要槍、要炮,壯大自己,感謝人民給吃給穿。”參加會議的軍民均被感染,會場群情高漲,口號聲、歡呼聲、歌聲響徹云霄。
在劉大莊休整期間,彭雪楓以其遠見卓識,向黨中央提出了事關豫皖蘇魯邊游擊區域抗戰前途的5條建議。后來,這些建議不少被黨中央采納,可見黨中央對豫東敵后抗戰的高度重視。
雖說是休整,其實是厲兵秣馬。游擊支隊一刻也沒有閑著。戰士們心中燃燒著殺敵報國的熱情。田間地頭,白天黑夜,處處可見戰士們刻苦練習射擊、投彈的身影。
新四軍戰士為老百姓挑水、劈柴,就連掏大糞、掃廁所這樣的臟活也搶著干。百姓交口稱贊:“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隊伍。”劉大莊一帶很快有上百人報名參軍,為游擊支隊補充了兵員。
游擊支隊在劉大莊休整了20天,時間雖短,卻做了大量工作:將黨組織建到連隊,在干部戰士中發展黨員;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離開之前,彭雪楓在劉大莊主持建立了新四軍游擊支隊留守處。
1938年11月20日,彭雪楓率領兵強馬壯的游擊支隊,踏上新的征程,回師睢杞太地區。
回師睢杞太
經過數日與日偽軍的周旋,新四軍游擊支隊勝利到達睢杞太中心地帶,迅速與當地堅持斗爭的抗日武裝會合。彭雪楓運用“分散以到處襲擾,集中以各個擊破”的戰術,打擊和消滅漢奸土匪。
游擊支隊特別注重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對于當地的愛國士紳、開明人士,部隊首長或親自登門拜訪,或請人代為致意。
彭雪楓還以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名義,召開有60多個綠林首領參加的大會。彭雪楓以其睿智的目光掃視會場,然后意味深長地說:“手中有槍,抗日救國方稱好男子;勇武豪俠,灑血戰場才算真英雄!望各位思量。”
這些與會的常以武界俊杰、綠林好漢自居的“司令”們,聽到彭雪楓的中肯告誡,幡然醒悟,紛紛拱手表示愿與新四軍合作,積極抗日。
新四軍游擊支隊連戰皆捷,加之統一戰線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睢杞太地區民眾,尤其是廣大愛國青年原被壓抑的抗戰熱忱。他們紛紛要求參加新四軍,僅杞縣一地,志愿報名參加抗戰的青年學生就多達百人。
12月中旬,鑒于回師的主要目的已達到,彭雪楓率領游擊支隊主力冒雪行軍,到達鹿邑白馬驛。
新四軍游擊支隊此次回師睢杞太,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1939年,彭雪楓在慶祝游擊支隊出征一周年時曾撰文寫道:游擊支隊回師,幾乎無日不在戰斗中與行軍中。戰士們不愧為“地上的空軍”,神出鬼沒,給敵人以無限的苦惱,鐵流終于泰然自若地滿載勝利而歸了!
整訓白馬驛
1938年12月下旬,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來到鹿邑白馬驛(今屬鄲城縣),開始進行整訓。
為何要整訓?自彭雪楓率部東征以來,部隊迅速擴充,人員構成發生很大變化。一部分戰士軍政素質較低,思想覺悟不高,缺乏必要的軍政訓練,不能適應當時的抗戰環境。同時,部隊在兩個月間長途跋涉、深入敵后,幾乎每天都在行軍作戰,物資供應困難,人困馬乏,亟須休整。
整訓期間,游擊支隊組織指戰員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進行形勢教育;向指戰員宣傳貫徹“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指戰員們學習熱情很高,一本關于游擊戰術的油印小冊子被大家爭相傳抄、閱讀。一位老戰士回憶說:“這本書我讀了又讀,珍藏多日,不忍釋手。”
軍事訓練是整訓的重要內容。白馬驛一帶的空地上、河岸邊,處處都是練兵場。彭雪楓、張震等首長每天同戰士們一起出操,親自檢查訓練情況,糾正動作細節。
當時,部隊供給極度困難,戰士們只能靠發霉的紅薯、谷糠窩頭和清水稀湯充饑。部隊的困難,當地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紛紛把家里能吃的、能穿的,省出些、擠出些送給戰士們。
1939年1月1日,游擊支隊在白馬驛舉行元旦慶典,官兵同樂,軍民聯歡。游擊支隊領導還給每位戰士發放了一塊銀元過元旦。有些戰士將這塊銀元珍藏多日,不舍得花。
還有一件更大的喜訊讓全體指戰員倍感振奮。
1938年12月30日,毛澤東、王稼祥致電彭雪楓:“你在豫皖蘇地區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根據地的計劃是對的,并已開始獲得成績,望放手做去,必獲大效。”這是黨中央、毛主席對彭雪楓率部東征成績的肯定。這一消息刊發在1939年元旦出版的《拂曉報》上,油漬未干的報紙在指戰員手中爭相傳閱,大家無不歡呼雀躍。
在白馬驛期間,部隊進行了整編,在原有大隊基礎上組建了3個團。這時,新四軍游擊支隊已發展至3400多人,成為豫皖邊區一支規模可觀、力量強大、舉足輕重的抗日武裝。有老戰士回憶說:“第一次看不見部隊的首尾了。”
白馬驛整訓成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及后來新四軍四師發展史上的重要環節。
元旦過后,帶著白馬驛整訓的成果,彭雪楓率部繼續東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
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在豫東地區轉戰3個多月,殲滅大批日偽軍和土匪武裝,鼓舞了民眾的斗志,使抗日烽火越來越旺。今天,豫東地區建起多處紀念新四軍的設施,流傳著許多關于彭雪楓和新四軍將士的英雄事跡。
新四軍游擊支隊從豫東出發,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開辟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而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一支勁旅,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