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2000年8月2日,周口城市發展史上銘刻下金色印記——撤地設市暨中共周口市委成立大會隆重召開。自此,承載35年奮斗史的“周口地區”正式升格為地級周口市,駛入城市化發展快車道。
周口地區于1965年設立,經過35年發展,至1999年,全區經濟和社會面貌顯著提升:GDP達312.98億元,較1978年增長6.4倍,年均遞增11%,提前5年實現翻兩番目標。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年的65.9∶20.1∶14調整為42.5∶34.4∶23.1,主要指標已達到撤地設市標準。
《周口日報》:雙喜臨門的記錄者與鼓呼者
在周口邁向“市”時代的歷史性時刻,《周口日報》也正籌備著創刊十周年慶典。雙喜臨門,報人心中那份喜悅更顯沉甸甸。其實,撤地設市的喜訊早已在街頭巷尾醞釀——2000年6月8日,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同意撤銷周口地區及縣級周口市(現川匯區),設立地級周口市。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籌備,8月2日,這一重大變革終于正式向全市人民宣告。
為忠實記錄并深度解讀這一歷史性盛會,《周口日報》精銳盡出,推出了一系列重磅報道,在全市引起巨大反響。
8月3日,《周口日報》在頭版全景呈現大會盛況,并配發社論《一定要把撤地設市這件事辦好》。社論深刻指出,撤地設市是周口地區35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果,是革除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弊端的必然選擇,更是加快周口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社論強調,撤地設市是周口管理體系上的一次大轉折、大變革,號召全市上下顧全大局、嚴明紀律,確保成功轉型。文章滿懷信心地展望:“在新的體制確立后,周口一定會有一個大的變化,周口的明天會更美好!”
25載印證:社論預見與城市巨變
25載光陰流轉,《周口日報》當年的社論預見已成現實。周口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已然崛起。以下三組撤地設市前后的關鍵數據對比,正是這滄桑巨變的有力注腳:
一、經濟總量跨越式增長: 1999年,周口地區GDP為312.98億元;2024年,全市GDP總量躍升至3635.62億元,較設市初期增長超過十倍。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199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2.5∶34.4∶23.1,呈現典型的農業主導特征,二三產業占比不足60%。2024年,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為16∶33∶51,各產業展現出強勁增長韌性。
第一產業根基穩固: 202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83.7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80億斤以上,居全省首位。2022年4月獲批建設河南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為河南省首個國家農高區。
第二產業體系健全:已基本形成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裝備制造三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生物醫藥、智能終端零部件、可降解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大特色優勢產業為引領,涵蓋32個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周口制造”享譽全國,如金丹乳酸生產規模亞洲第一,五得利面粉單體加工能力全國第一。
第三產業突破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突飛猛進。沙潁河航道2009年復航后,周口港已開通32條國內國際集裝箱航線。2024年貨物吞吐量突破5200萬噸,占全省總量的87.5%,是全國36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2025年6月,周口入選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為河南省唯一入選城市。
三、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周口城鎮化率在2000年(撤地設市當年)為12.98%,2024年躍升至46.51%,城鎮常住人口歷史性突破400萬。在國內權威財經機構發布的最新城市分級榜單中,周口穩居“三線城市”行列。
三組數據的對比,僅是周口城市精彩蝶變的一個縮影。25年的發展畫卷波瀾壯闊,遠非方寸尺幅所能盡述。
回望2000年8月2日,紅綢落下的瞬間,揭開的不僅是一塊新市委門牌,更是千萬周口人走向現代化的宣言書。《周口日報》的鏡頭與筆墨,忠實地定格并傳遞了這份歷史的重量與城市的雄心。25載乘風破浪,“市”的格局終將“地區”的桎梏化為通江達海的巨帆——這,便是戰略升級的力量,也是時代與人民共同書寫的輝煌篇章。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