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李景才,1956年3月生于太康縣,1974年12月入伍,歷任廣州軍區124師偵察連班長;廣西軍區邊防一團板爛觀察哨哨長,團司令部偵察參謀;邊防三師7團偵察隊隊長、團偵察股股長,邊防三師偵察大隊隊長,師偵察科正營職參謀等職。1977年6月,李景才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因率領偵察小分隊化裝成越軍深入敵后成功捕俘,榮立個人一等功;1986年轉業至周口市公安局,破獲系列重案,再立戰功。
李景才在偵察敵情。
李景才向首長匯報戰斗經過。
策劃:王健 統籌:李偉 陳永團
□記者 任富強
他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帶隊喬裝出境,鉆到敵人眼皮子底下執行偵察捕俘任務。他帶領的7人小隊,不到3分鐘擊斃越軍3人,抓獲俘虜1人,小隊成員全部安全返回。他曾多次帶隊潛入敵境,九死一生完成任務。
他是來自周口太康的李景才。
1979年2月21日凌晨,越南譚蘭西南側的無名高地上,一場驚心動魄的“真假少尉”對決正在上演。化裝成越軍少尉的我軍偵察兵李景才,與真正的越軍少尉——特工隊隊長農大江正面遭遇。短短3分鐘,這場較量以李景才生擒敵軍少尉、斃敵3人的輝煌戰績告終,創造了偵察作戰的經典戰例。
密林深處的“真假少尉”
1979年2月的南疆叢林,硝煙彌漫。廣西軍區邊防一團正奉命向越南譚蘭地區發起進攻,除6號、7號高地外,其余陣地均被攻克。這兩處高地工事堅固、火力密集,我軍因缺乏敵情偵察而無法順利推進。“必須抓個‘舌頭’!” 團指揮所里,劉永志團長將目光投向了偵察參謀李景才——這個從河南太康走出的偵察兵,早已在多次越境偵察中展現出過人的膽識與智慧。
2月20日夜,一支7人的偵察分隊悄然集結。李景才身著越軍少尉軍服,6名戰士化裝成上等兵與下等兵,翻譯和向導扮作越南公安人員,火力組人員則偽裝成民兵。在夜色掩護下,他們從叫隘潛入敵境,沿著崎嶇山路向敵后縱深穿插14公里。“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李景才回憶,沿途密布陷阱與越軍巡邏隊,空氣中充滿了危險氣息。
21日凌晨,偵察組抵近譚蘭西南側無名高地。偵察兵通過望遠鏡觀察發現,敵塹壕內有4名越軍活動,其中2名哨兵持槍警戒,另外2人坐著交談。在交談的2人中,1人是少尉軍銜,正用望遠鏡窺視我軍陣地。李景才果斷決定動手,他示意翻譯用越語喊話:“敵人又在打炮了,還不趕緊隱蔽!” 當越軍少尉懷疑地追問“你們是哪部分的”時,李景才故意沉默不語,只是大步逼近——他摸準了越軍地方部隊對正規部隊長官存在的敬畏心理。
就在雙方距離縮至約3米的瞬間,李景才暴喝一聲“打!”偵察兵同時開火,3名敵人尚未作出反應便倒在血泊中。那名少尉一手握槍一手掏手榴彈企圖與李景才同歸于盡。李景才如猛虎般沖上前,雙手死死抓住對方手腕,膝蓋頂住其后背,將其死死壓在塹壕里。戰友們迅速上前,用綁帶將少尉捆了個結結實實。
這場驚心動魄的捕俘行動,從發起至結束不到3分鐘。在搜查俘虜文件包時,一張證件讓偵察兵們振奮不已,俘虜竟是“公安屯少尉特工隊隊長農大江”。這名剛從河內派往前線的特工隊隊長,成了我軍的“活地圖”。通過審訊,我軍精準掌握了6號、7號高地的敵人兵力部署與火力配置情況。22日凌晨,部隊一舉攻克這兩處高地,而李景才“假少尉活捉真少尉”的傳奇故事,也從此在戰場上廣為流傳。
血火淬煉的偵察尖兵
事實上,這次成功并非偶然。自1978年調任邊防一團后,李景才就多次帶隊潛入敵境執行偵察任務。“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他常對戰士們說的話。偵察連的訓練場上,總能看到他帶頭攀爬懸崖、穿越雷區的身影。這種嚴苛訓練取得的成效在1981年的法卡山戰役中得到了檢驗。
當時,李景才奉命率領師偵察大隊堅守黑石山高地,這里是保障法卡山主戰場側翼安全的關鍵。越軍為奪回陣地,于7月23日凌晨,集結兩個排的兵力向黑石山發起攻擊。
李景才帶領二排戰士隱蔽在簡陋工事里,當敵軍借著夜色發起沖鋒時,哨兵發現敵機槍手正迂回至陣地側翼。時任偵察大隊隊長的李景才指揮戰士沉著應對,等敵人離近些再打。
我軍機槍突然嘶吼起來,“嗒嗒嗒”噴出火舌,壓得敵人抬不起頭,碎石迸濺,彈殼叮當墜地。李景才回憶道,在他的精準偵察和指揮下,戰士猛地拽開手榴彈拉環,在一股股白煙中鐵疙瘩劃出一道道弧線。土浪裹著殘肢騰起,硝煙里傳來凄厲的哀嚎。爆炸的火光中,敵軍射來的子彈在戰士們耳邊不斷飛過,30米外樹叢中傳來沙沙聲,戰斗異常激烈。戰后從敵軍尸體上搜出的作戰地圖顯示,若該機槍陣地不端掉,將直接威脅我軍指揮所。
整個戰斗持續約20分鐘。據李景才回憶,他們偵察大隊用手榴彈和沖鋒槍擊退敵軍一次次進攻,打死敵人7人,傷敵數人,牢牢守住了陣地,為法卡山戰役勝利奠定了基礎。
脫下軍裝軍魂仍在
1986年,李景才轉業到周口市公安局。從戰場偵察兵到刑偵民警,他將軍人的果敢與智慧帶入新的“戰場”。在破獲蘇魯豫皖系列入室盜竊搶劫案中,他帶領專案組民警連續蹲守數月,通過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規律、排查可疑人員,最終鎖定犯罪人員。抓捕行動中,他沖在最前面,將負隅頑抗的主犯制服。從警期間,他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2016年,李景才退休后定居杭州。含飴弄孫的晚年生活里,他最常翻看的仍是泛黃的老照片——那些與戰友在貓耳洞前的合影照。“沒有上過戰場的人,不懂什么是生死相依。”他常對后輩們說,當年偵察兵深入敵后,靠的不僅是戰術技巧,更是對祖國的忠誠與對戰友的信任。
四十余載歲月崢嶸,山河已無恙,英雄的故事仍在時光里熠熠生輝。
“爺爺,你打仗時害怕嗎?那時候戰場上吃的什么?”2025年6月29日,在杭州市錢塘區金沙湖實驗學校慶“七一”研學活動中,聆聽完李景才老英雄的紅色宣講,一群“紅領巾”嘰嘰喳喳地圍著他采訪。翻開李景才2025年上半年紅色宣講和志愿者日程安排記事本,記者發現他忙得不可開交:1月18日參加杭州市蕭山區國防教育志愿服務啟動儀式;2月17日到蕭山區臨浦鎮第一幼兒園進行紅色宣講;3月22日赴蕭山區新塘街道為中小學生講思政課……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李景才仍在發揮余熱,把英雄的故事講下去。從太康的農家子弟到南疆戰場上的偵察英雄,從鐵血軍人到人民衛士,他用一生書寫著“忠誠”。他常說:“我們不怕犧牲,但怕被遺忘。銘記英雄,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這片土地。”
從槍林彈雨中活下來的老兵,終其一生都是祖國的哨兵。在李景才的退休生活里,沒有驚心動魄的捕俘行動,卻有更綿長的堅守:他用半生保家衛國,用余生播種星火。當孩子們踮起腳尖為他系上紅領巾時,當退役老兵含淚向他敬禮時,那本泛黃的記事本便成了新的“軍功章”——上面刻著無聲的誓言:山河知道,人民記得。
后記
李景才的事跡曾被《廣州軍區戰士報》等媒體以《真假少尉》為題報道,其捕俘戰例更成為我軍偵察兵教材中的經典案例。在河南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如同一座豐碑,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致敬英雄,在平凡的崗位上續寫不平凡。
圖片由李景才提供